探索住宅环境设计的新手法
- 作者: 巩慧涛
- 来源: 建筑时报
- 日期 : 2016-04-11
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创造出中国古人所寻求的“天人合一”艺术境界,一直让设计师们煞费苦心。改革开放前,由于财力所限,一般住宅根本就无环境、绿化可言,设计中只注重房屋的户型设计,不考虑外部空间。近年来,小区环境绿化逐渐被建筑师所认识,并逐渐成为住宅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已由以往割裂住宅实体与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笔者就此考查了深圳、广州等城市的优秀住宅,并作了仔细的调研,归纳如下:
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这对环境艺术的设计构思比较有利,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设计师运用“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比如在小区中将退让红线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场,在假山设计中引入探险谷的构思等,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中“借景”手法,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造园基本元素的软性化。传统的造园元素在引入小区绿化后产生了一些变化,目的是使其组成元素更具有亲和力,减少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产生的冰冷感和生硬感,主要表现在水体、膜结构、木质材料的运用上。在水体上,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小区中的水景设计营造出“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走”的画面,此外通过用人工喷泉来丰富空间,小区内的泳池美化环境等,这些手段都能起到了不俗的效果。膜结构打破了中国古园林中“亭、台、楼、阁”的传统观念,以其独特的造型、鲜明的时代气息成为现代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木质材料被大面积采用,在现代住宅小区中,设计师常常利用实木做出较大的平台、小桥,精致的扶手,造型新颖的路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区配套设施的符号化。利用“建筑符号”是设计学中的常用手段,小区中每一个小品、部件,如小区路标、入口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灯具、雕塑等都是极好的宣传载体,采用以一种色彩搭配或相关符号反复在视野中出现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与其它构成要素一起成功地营造外部空间,将现代商业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使整个建筑更精致,增加了其观赏性。
高层建筑的“低层化”。高层建筑的住户不可能像多层建筑中的住户一样真正享受到小区中的公共绿地,也减少了相互间的交流机会。如何使住在高楼中的业主可以像住在多层住宅的业主一样享受到怡人的自然环境就成了当代建筑师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实例,主要有几种模式:
架空层绿化模式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的方法是很常用的,但与传统做法不同的是,现代的建筑师不仅仅只是对小区进行简单的分区、铺草,而是如同园林设计一样,力求形成一个微型景观。为了通风和视觉效果,往往还要提高架空层高度,甚至将水引入架空层。
空中花园模式将二或三层通高的空间做成公用空间,用外长廊将各住户连接,同时在公共平台上布置大量绿化,这样虽然减少了二至三套房的面积,但解决了高层住宅居住者“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足之处在于公共绿地无人管理,搞不好反而成了各家放置垃圾的地方,因此这种模式对物业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空中私家花园模式在每户入口处做二十平方左右的露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成半开敞的小园林,这样业主不用下楼就能享受到花香草绿,同时也解决了公共绿地无人管理的难题。
过渡绿化空间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裙房是商场而主楼是住宅楼的建筑,在裙房屋面布置大面积的公共绿地,设有一个总的住宅入口,大厅内有集中的电梯将人引导到裙房屋面架空层,在架空层各单元均有各自入口。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住宅外形构成的灵活化。住宅中的组团由以往的“行列式”变为“半合围式”,这对环境艺术的设计构思比较有利,各种不同的组团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绿化设计,形成独立的个性与特点,从而达到“园中之园”的意境。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设计师运用“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比如在小区中将退让红线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场,在假山设计中引入探险谷的构思等,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中“借景”手法,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造园基本元素的软性化。传统的造园元素在引入小区绿化后产生了一些变化,目的是使其组成元素更具有亲和力,减少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产生的冰冷感和生硬感,主要表现在水体、膜结构、木质材料的运用上。在水体上,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小区中的水景设计营造出“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走”的画面,此外通过用人工喷泉来丰富空间,小区内的泳池美化环境等,这些手段都能起到了不俗的效果。膜结构打破了中国古园林中“亭、台、楼、阁”的传统观念,以其独特的造型、鲜明的时代气息成为现代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木质材料被大面积采用,在现代住宅小区中,设计师常常利用实木做出较大的平台、小桥,精致的扶手,造型新颖的路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区配套设施的符号化。利用“建筑符号”是设计学中的常用手段,小区中每一个小品、部件,如小区路标、入口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灯具、雕塑等都是极好的宣传载体,采用以一种色彩搭配或相关符号反复在视野中出现来加强人们的领域感、归宿感,与其它构成要素一起成功地营造外部空间,将现代商业与住宅建筑设计有效地结合,使整个建筑更精致,增加了其观赏性。
高层建筑的“低层化”。高层建筑的住户不可能像多层建筑中的住户一样真正享受到小区中的公共绿地,也减少了相互间的交流机会。如何使住在高楼中的业主可以像住在多层住宅的业主一样享受到怡人的自然环境就成了当代建筑师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实例,主要有几种模式:
架空层绿化模式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的方法是很常用的,但与传统做法不同的是,现代的建筑师不仅仅只是对小区进行简单的分区、铺草,而是如同园林设计一样,力求形成一个微型景观。为了通风和视觉效果,往往还要提高架空层高度,甚至将水引入架空层。
空中花园模式将二或三层通高的空间做成公用空间,用外长廊将各住户连接,同时在公共平台上布置大量绿化,这样虽然减少了二至三套房的面积,但解决了高层住宅居住者“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足之处在于公共绿地无人管理,搞不好反而成了各家放置垃圾的地方,因此这种模式对物业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空中私家花园模式在每户入口处做二十平方左右的露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做成半开敞的小园林,这样业主不用下楼就能享受到花香草绿,同时也解决了公共绿地无人管理的难题。
过渡绿化空间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裙房是商场而主楼是住宅楼的建筑,在裙房屋面布置大面积的公共绿地,设有一个总的住宅入口,大厅内有集中的电梯将人引导到裙房屋面架空层,在架空层各单元均有各自入口。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上一篇:
城市时代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下一篇:
浅谈紫薇绿地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