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来源: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
- 日期 : 2021-05-27
闽建科函〔2021〕11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全省住建行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全方位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超越行动计划》(闽委办发〔2020〕28号)和住建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及省厅部署的年度工作重点,现就做好2021年全省住建行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重点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城乡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城镇居住社区品质提升、住建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海峡两岸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创新技术等方面,具体可参照住建部《关于组织申报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建办标函〔2020〕562号)和省厅印发的相关文件要求。
二、具体工作要求
(一)加强省标计划立项管理。申报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以下简称“省标”)计划项目立项,应符合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改革精神和省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项目管理的通知》(闽建科〔2020〕17号)等文件要求:一是要有相关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案例总结报告作为依据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要立足行业管理发展需要,申报项目应征求行业业务主管处室意见,促进技术创新服务行业发展;三是鼓励“走出去”开门编标,构建省内外“产学研用”合作编标机制。
(二)发挥省标推广四新技术作用。省厅将定期编制行业“四新”技术推广应用目录,推进行业“四新”技术向省标转化。发挥行业力量资源编制省标,支持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应用“四新”技术编制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鼓励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创新技术竞赛和观摩推广活动,对实施超过一年且效果较好的行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经组织论证可转为省标。
(三)加强科技创新项目推广。鼓励各地申报住建部和省厅工程建设科技示范计划项目,进一步发挥工程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引领作用。省厅每年遴选一批创新效果突出的科技示范项目,作为行业服务和宣传重点,组织现场观摩交流和宣传推广等活动,优先作为推荐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等予以支持鼓励。
(四)推进海峡两岸标准互通。鼓励海峡两岸工程技术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以及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研究和交流互通,推进城乡居住社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品质提升;支持厦门、漳州、平潭等地区深入开展海峡两岸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研究,构建具有海洋气候特色的绿色城区、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以及耐腐蚀、高强度等高性能钢筋技术标准体系,并形成一批具有地域品牌的行业技术标准,助推海峡两岸绿色产业创新发展。
三、其他要求
住建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科技示范工程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设计图集等有关行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仍按照省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省住建行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闽建科函〔2020〕7号)要求执行。此次申报省住建厅科技项目的材料申报表格可从福建省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下载中心下载(网址:http://220.160.52.164:107/kjxm/home/index.html),申报立项单位应同时填报《2021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项目推荐表》(附件)和上述申报表,相关材料请于2021年6月30日前寄送省厅科技与设计处,电子版材料同步发送1790696158@qq.com。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标立项后,各单位应及时登录系统录入立项资料。联系人:陈煜林,联系电话:0591-87546719。
附件:2021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项目推荐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1年5月25日
附件:2021年全省住建行业科技计划项目推荐表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承担主要单位 | 项目主要负责人 | 项目立项理由和依据 | 关键创新技术指标和先进性 | 项目经费来源(单位自筹或购买服务) | 归口业务处室 | 行业组织和专家意见 | 汇总立项意见 | 备注 |
1 | 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对沿线水库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 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福州水质监测有限公司 | 龚珑聪(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兰榕星(福州水质监测有限公司) |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对其周边的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污染物进入到水体环境中,水源地“水华”事件频发。由此引发了水体景观功能下降、藻毒素释放、制水水处理成本提高、饮用水嗅觉异味等损害,藻类水华已成为安全供水的头号大敌。 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一闸三线工程”)的建成运行,势必导致不同水源之间的混合和下游受水企业的水源水质变化。该工程的输水线路主要通过新建拦河闸以及利用已建成水库进行调蓄,将原“江流水”引入水库中,带入新的污染物同时水体置换率降低,水质污染事件的风险大大提升。本项目欲通过研究一闸三线工程沿线水库的水质变化,探究可能引发的水质问题,为一闸三线工程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目前虽已存在针对湖库水中藻类相关问题的研究,但来自江河的供水水源与水库水源混合后对水库水质,尤其是藻类和其对水质产生的影响鲜有报道。本项目立足于一闸三线工程,通过调研一闸三线工程运行后输水调蓄水库的水质变化和浮游藻类变化情况,研究沿线水库(大樟溪莒口闸、三溪口水库、东张水库)富营养化水平和“水华”爆发风险,探究主要水质指标和藻类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多水源模式下藻类引发的供水水质问题,为一闸三线工程的相关制水企业提供用水指导。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2 | 以纳滤为核心的苦咸水淡化关键技术研究 | 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陈寿彬(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福州地区现状原水水质可能出现有机物(耗氧量、氨氮、总有机碳、臭和味)、腐殖酸(腐殖酸类、富里酸类以及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抗生素等污染物。针对此类污染物,传统常规水处理工艺几乎没有去除效果,根本不能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综上所述,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净水工艺来解决现状原水水质存在问题,同时为今后福州市实施优质饮用水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本项目的研究开展已是迫在眉睫。 | 1、双膜工艺处理效能分析及对应机理分析; 2、膜工艺运行工况参数优化分析; 3、膜工艺对新兴污染物、重金属去除机理及效能分析; 4、膜污染各类物理表征,污染机理分析与控制措施。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3 | 城市小流域水系统治理技术与运维模式研究 | 清华大学、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 林功波 | 国外为主关注:欧洲:重点放在源头污染控制和终端污染控制的结合;美国:主要针对城市雨水径流和溢流污染控制的研究;日本:提出雨水抑制型下水道的概念,对雨季溢流污水进行处理。 国内为主关注:城市排水系统的某个局部或某一方面涉及微观或中观层面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设计方法的优化、模型演算应用于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工艺、排水系统中污染物变化路径等。 但目前研究尚未涉及:整个城市小流域水系统这个宏观层面。尤其对城市小流域排水体系的梳理与重构,以及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调控等方面研究甚少。 |
创新点1:创立城市小流域水系统顶层设计标准,划分微、小、中、大四个层次的排水系统。从源头上解决“分流制、合流制、截流式,哪种好?”的排水体制之争。 创新点2:创建城市小流域水系统治理与管理模型。从系统上解决“大集中、大分散、小分散,哪种更合理?”的建设模式之争。 创新点3:优化沿河独立截污系统,研发原位清污分流末端单元处理技术。从本质上解决 “一级A、Ⅴ类水、Ⅳ类水,哪种才能排河?”的水质标准之争。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4 | 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城市水系统污染物代谢研究——以福州为例 | 重庆大学、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 高小平 | ENA(生态网络分析)在引入到用水系统研究中之后,不仅是从系统整体特性角度、对水代谢原有研究方法和指标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且也是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生长与发展的生态学角度,为社会经济用水过程赋予了完整的生态学内涵。但是,目前也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这些研究对象多是水量,针对社会经济用水过程中污染物传输转化的研究较少;并且,在目前有涉及到水质的ENA应用研究中,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Wu 等人(2016)的研究中,虽然研究对象是污染物的传输,但是其通过灰水足迹法将污染物以水量的形式进行表征,所构建的ENA模型中仍是水量,而并非污染物的量。而Zheng 等人(2019)的研究重点则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并未对城市用水系统内社会经济用水全过程进行研究;而且,其所构建的是污染物排放的I-O模型,而非污染物代谢的生态网络模型,也正是由于此在通过ENA进行分析时,分析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对于水体污染来说,考虑到它的有害性,当我们以有害物质的输入、输出和传输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其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也值得重新探讨,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尚属空白。 因此,水质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当前基于ENA开展的城市水代谢的研究中,亟需对污染物质在水代谢系统中的代谢过程予以充分考虑,建立城市水系统污染物代谢的生态网络模型,基于ENA,对污染物代谢系统的结构、功能开展全面深入的分析。 本项目拟针对老城区城市水系统,建立基于社会经济用水过程中水污染物代谢过程的生态网络模型,以网络中的污染物代谢转移途径与流转过程为研究内容,提出研究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对系统代谢性能进行量化评估的技术方法,预期实现以下两个主要目标: (1)明确系统代谢组分的分布特征、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组分间的控制与功能关系、组分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组分的输入输出关系,揭示城市水污染物代谢过程中两两组分间、以及组分与系统内其他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通过网络结构效率与恢复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系统代谢性能指标的构建,评估城市水系统污染物代谢效率。 本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认知城市水系统中各种产污、排污及污染物降解过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综合调控措施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创新点1:以城市社会经济用水过程中污染物的传输为对象,开展水污染物的代谢研究; 创新点2:从生态网络结构和功能的角度,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用水过程中污染物代谢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变化规律; 创新点3:根据生态网络理论中的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方法,结合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代谢的本质,提出系统代谢效率的判定指标,从水质角度为城市水代谢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评价依据。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5 | 城镇污水处理厂智慧运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福建海峡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裴圣 | (1)项目技术研发的必要性 1)本研发项目是保障水务运营规模化及标准化的重要工具 本项目将打造一个管理人员、专家、运营信息高度融合的集成管理环境,可有效将先进、高效的水务运营管理理念输出为信息化模块,并可进行远程监督,提升集团型公司对各区域公司的集中管控能力,促进管理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2)本研发项目是解决水务行业稳定达标与降本增效两者矛盾的重要手段 本项目的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在深度研究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与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相融合,在提高水质达标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水务企业持续提升运营效益。 3)本研发项目是促进传统水务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可为集团化水务企业积累大量的水务运营数据,使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进而推动集团化水务公司由单一的投资—运营型企业发展成为水务产业链型公司甚至向水务产业生态型公司转型。 (2)项目可实现的目标 1)开发一套智慧化污水处理管理平台系统,实现水务运营管理的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高效化,生产过程处理及时化等目标。 2)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模糊算法实现对污水处理工艺特征参数指标的实时预测,推动水处理的工艺预测由基于活性污泥的“白箱子”模型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灰箱子”模型转变。 3)通过氧科学管理系统的开发可实现对生物池溶解氧的精准控制,为脱氮除磷、COD去除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4)通过优化反硝化脱氮外加碳源与化学除磷外加混凝剂的种类和投加方式,结合大数据分析、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智能加药,解决TN、TP稳定达标与成本节约二者的矛盾。 |
1、关键创新技术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智能监测 (2)基于互联网、智能控制技术的污水处理智能管控 ①基于互联网技术将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营全生命周期中流程标准化,将已标准化流程信息化,实现智慧化管理。 ②打造逼真的污水处理厂三维可视化数字仿真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厂远程巡检、远程诊断的目标。 ③建立基于氧科学的智能曝气处理系统,实现对好氧段溶解氧的精准控制以按需精确曝气。 ④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的反硝化脱氮与化学除磷系统,实现生物脱氮与化学除磷工艺运行的智能控制和人工智能的自动加药。 ⑤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分析与工艺模型,研究污水处理厂运营数据等数据挖掘的算法。 2、先进性 (1)打造全国领先的城镇污水处理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全息系统 (2)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实时数据采集系统 (3)多种污水处理主流工艺在统一的智慧系统中进行比较优化 (4)基于氧科学的智能曝气处理技术 (5)基于大数据的反硝化脱氮与化学除磷智能控制系统 (6)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出水水质预测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6 | 供水系统水质稳定特性及对策研究 | 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龚珑聪(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李伟英(同济大学) |
为充分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话“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进一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开展供水系统水质稳定特性及对策研究,以指导企业生产、调度与管网运行改造等工作。 | 根据福州市近10年(2009年-2019年)净水厂、进出厂水质与供水管网水质监测数据,结合供水管网的基础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探讨福州市净水厂出水和供水管网水质参数变化特点,分析存在的水质安全问题,对福州市净水厂、进出厂水与供水管网水质的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进行评价,开展供水系统管道腐蚀状况监测并总结管网保障及漏损控制对策,形成供水系统全流程水质应急保障及安全与维护对策。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7 | 厨余垃圾与餐厨垃圾协同厌氧消化技术研发与示范 | 厦门市环境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黄世清 | 本项目提出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协同湿式厌氧消化的工艺路线,是在现有技术上的进一步改造提升。厨余垃圾与餐厨垃圾的厌氧协同处置,可中和获得适宜的发酵底物含水率,将盐度和其他毒害物质稀释,增强营养平衡,强化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协同效应,均对厌氧消化有利。本项目提出的联合发酵的工艺路线可能是未来厨余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项目实施可以为国内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置提供科学依据和先进的工程示范经验。 | 针对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进行协同厌氧发酵研究,一是确定厌氧发酵过程适宜的物料配比等工艺参数,是在现有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单独厌氧发酵技术上的进一步提升,二是协同湿式厌氧发酵示范工程的开展是我省先例,将有效提高生物质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水平,对以厨余垃圾、餐厨垃圾为来源的生物质资源再生路径打开新的处理思路。 | 单位自筹 | 城管处推荐 | |||
8 | 福建省暴雨雨型研究 |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林涛、乐文健 | 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极端气候的增多,城市排水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因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对城市正常运行、人民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城市经济类型的多元化及资产分布的高密集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均对城市的综合承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排水系统是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 目前城市雨水工程规划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法,但该方法在大型雨水管网的规划设计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其不能计算压力管网,无法计算淹没区域、淹没面积以及退水时间等。因此,最新版本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明确提出汇水面积超过2Km2的雨水管网设计宜采用数学模型计算 。 通过数学模型不仅可以计算管网尺寸,还能模拟遇到超标雨水时城市有可能发生内涝的地区,受灾面积、积水深度等,是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方向。而使用模型设计最重要的参数就是各地设计暴雨雨型。为此住建部和中国气象局于2014 年4月共同发布了《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用于指导各地的暴雨雨型编制,而我省雨型标准研究仍处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加快对福建各地暴雨雨型的研究,制定相应标准,供各地雨水管网规划设计使用。 |
全省主要城市适用的暴雨雨型 | 自筹 | 省规划院推荐 | |||
9 | 福建省福道规划建设标准研究 |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黄萌、吴姝婷 | 1.福建省省长王宁对福道标准研究高度重视,提出希望福建省“十四五”规划在原有绿道标准研究基础上,打造福建省绿道2.0版本,同时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也下达了福道规划建设标准研究编制任务。 2.福道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将对福建省“万里福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维护管理提出指导性意义。 3.福道建设标准研究的建设目标是至2021年起,福州和厦门每年至少新增200公里福道,其他设区市每年至少新增100公里,平潭综合实验区每年至少新增50公里,至2025年,全省建成“万里福道”。 |
1.福道规划建设标准研究将是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研究的2.0升级版本。 2.福道规划建设标准研究融入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旅游资源、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融合沿线蓝绿空间、城市名片打造、人居环境提升和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3.标准研究中增加了福道评价标准。 4.标准研究将福道分为三类,并根据分类规定建设标准。 5.突破以往标准,增加了人性智能化系统标准研究。 6.在原有绿道标准研究基础上,完善了工程技术、内涵延伸、标准提升的内容。 |
自筹 | 省规划院推荐 | |||
10 |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研究 |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张强、郑承智 | 1、应对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需要。2020年9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宣布,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对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转型提供机遇和挑战。2、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围绕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绿色转型、生活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展开。3、积极研究低碳城市建设内容。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公共交通设施,公园绿地碳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低碳建筑设计研究、城市废弃物处理等城市建设。 | (1)创新技术指标:新增碳汇用地面积、碳排放增长率、碳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碳汇总量、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2)传统城市监测中引入相关碳监测指标,利于分阶段完成城市碳中和目标实时监测。 | 自筹 | 省规划院推荐 | |||
11 | 城市公园更新研究 |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黄萌、林虹 | 现阶段,很多的城市建设重心都在新区,老城区有被边缘化和面临没落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改造提升街心公园的同时,也考虑将其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项目进行研究。目前,街心公园已建成投入使用,受到了有关部门、专家和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虽然街心公园的面积不大,但需考虑的景观要素较全面,因此我们希望能将其作为范例,为今后的城市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1、景观专项的改造与有机更新 对原场地要素进行系统性罗列,筛选改造要素,对具体改造元素进行分析解读,去陈更新,解决对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保留和改造问题,使新旧要素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公园整体景观品质。 2、理论结合实际寻求多途径解决水治理问题 根据现有水体情况,经过专家咨询和成功案例比对,最终确定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解决其水体治理问题。并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与曝气机结合,既丰富了岸线景观,又可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功能改善水质。 此外,利用现有驳岸和污水管壁,通过设置亲水台阶、挑台、木栈道等丰富临水空间的变化,将水体的景观效益最大化。 |
自筹 | 省规划院推荐 |